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专项督查工作第五督查组到昭开展督查工作
此项技改工程不仅使灰水比由过去的1:13降低到目前的1:3,年节水量约600万立方米,同时可提取1000吨漂珠及250000吨灰渣,全年创造效益1860多万元。
这表明,如果未来某个公司想获得煤炭进口的资质,那5000万和100万吨都是必要条件。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一动就赔钱,是今年煤炭市场的真实写照,不仅是煤炭经营公司,还有煤矿。
5月份,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拟将限制煤炭进口。目前在河南、安徽推广得比较深入,地方政府对于龙头企业或者一些大中型的煤炭企业都会采取一些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达到对他们保护的目的。河南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山东限装外地煤炭之后,产煤大省山西也在研究出台限制外省煤炭入晋办法。不想做了,做不下去了。过去煤炭市场好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库存这一说,煤一运到,马上就被装走了。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煤炭的需求确实在减弱。而为了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份开始一轮救市措施。为此,鄂尔多斯2012年的GDP增速从内蒙古自治区首位一下跌至倒数第一。
不管是煤化工还是煤电铝,在全国范围内,产能过剩的情况已非常严重,留给鄂尔多斯的发展空间似乎并不多。以年产50万吨的煤矿为例,增产10%就意味着企业至少要追加近千万元的技术改造费用和设备投入。当地政府并不甘心,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仍提出增产10%的年度目标。而且,从全国的经济形势来看,煤炭价格短期内没有回暖的迹象,甚至可能会长期处于低位运行
煤炭市场的低迷,受伤的不止是企业。当地政府并不甘心,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仍提出增产10%的年度目标。
在于光军看来,当前的背景下,留给鄂尔多斯的选择并不多。不过,这一次,市长的话没有市场好使。转型的阵痛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鄂尔多斯的经济仍然看不到春天。多位鄂尔多斯当地的中小煤炭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依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鄂尔多斯的煤炭价格已经跌到了当地企业生产成本的边缘,甚至粉煤价格出现了倒挂的情况,企业只有通过减产,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生产费用和损失。
对于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的鄂尔多斯地方经济而言,这是致命的一击,一举将当地GDP增速从全区第一拉到倒数第一的位置。然而,过分依赖煤炭资源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当鄂尔多斯最大的产业支柱失去强劲的发展动力时,摆在鄂尔多斯面前只有转变一条路可走。一位鄂尔多斯当地的煤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时不减产,就意味着亏损。
其中,2013年全市煤炭产量目标从2012年的5.9亿吨增长到了6.5亿吨,煤炭不但不能减产,还要计划增加产量6000万吨左右。目前,鄂尔多斯市政府首先要正视转型的阵痛,习惯低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管理,避免因人为拔高GDP而出台不切实际、违反市场规律的产业政策。
这时政府要求企业增产,几乎等同于将企业的资金转移为政府的数字业绩,没有企业愿意为此买单,只有大企业能够承受这种损失。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副调研员梁永杰也告诉记者,受市场因素影响,全市有21%的地方煤矿已经停产。因此,许多煤矿选择了停产。而近1个多月以来,每天通过收费站的车辆才不到2万辆,煤炭运输量约在120万吨左右。为此,伊东集团受到了鄂尔多斯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员、资深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表示,鄂尔多斯从前些年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破裂,到目前煤炭经济危局的发生,一直走的是一条资源依赖、产能扩张的老路。伊东集团煤炭生产能力约3400万吨,2012年的利润只有十多亿元,此次宣布不减产将带来直接损失近20亿元。
鄂尔多斯的多数煤企并未执行政府的计划,正在减产甚至停产,这让政府计划显得有些一厢情愿。2002年,鄂尔多斯GDP规模为204亿元,到2012年则达到3656.8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近17倍,增速连续9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人均GDP甚至超过了香港。
2013年,鄂尔多斯的经济形势更不乐观,一季度仅完成GDP约719.6亿元,比去年四季度回落了2.1个百分点,如果任凭这种态势发展,预计全年将比2012年GDP降低近700亿元,降幅超过20%以上,几乎等同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有三个月处于停摆状态。政府对于GDP高增长冲动和企业对高利润的追逐,形成了鄂尔多斯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导致鄂尔多斯除资源外,很难形成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内蒙古双百亿工程重点培育企业的伊东集团就提出不停产、不减员、不降薪。李朝林说,地方经济的转型首先要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开始。
没有减产的企业也是挣扎在成本线上,减产只是时间问题。与民营中小煤企纷纷减产、停产不一样,当地一些大煤企喊出了为政府分忧的口号。企业为政府分忧只能是一时之举,难以支撑鄂尔多斯的经济困局。然而,转型的道路并非坦途。
多年来,依托天然的资源禀赋,尤其是煤炭产业,鄂尔多斯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随着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正经受着巨大冲击。
从2012年1月开始,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由792元/吨一路跌到今年5月中旬的612元,跌幅达22.7%。为此,鄂尔多斯2012年的GDP增速从内蒙古自治区首位一下跌至倒数第一。
一旦这种市场低迷的局面长期持续,企业难以承受长期亏损。对此,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曾指出,鄂尔多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和素质较低等问题,非煤产业只占工业增加值的30%,这样的工业结构是不可持续的,若不转变方式,必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淘汰。
以年产50万吨的煤矿为例,增产10%就意味着企业至少要追加近千万元的技术改造费用和设备投入。6月原本是一年中煤炭供应最红火的时候,但2013年的这个月份,在鄂尔多斯通往包头的煤运主干道包府公路上,却是一片冷冷清清,看不到以前排起长龙的运煤车。伊东集团总经理杨二喜曾公开表示,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的企业不可能做这么大,作为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选中的煤炭整合主体,在这个时候应该主动为政府分忧。这是鄂尔多斯时下煤炭业惨淡的一个缩影。
鄂尔多斯地方经济对煤炭产业过度依赖,如今付出了沉重代价。据此估计,鄂尔多斯煤炭汽车外运量大约下降了70%以上。
鄂尔多斯煤炭局的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鄂尔多斯市除了继续执行涉煤企业费用减免政策外,还帮助煤炭企业开拓市场,协调争取铁路运力等等,可以说能给予的优惠政策都给了,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要想完成今年的增产目标很难,今年鄂尔多斯的煤炭产量也就能达到4亿多吨,绝对不会超过去年。在包府公路运煤车辆必经的耳字壕收费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期,每天通过这里的运煤车辆多达8万辆以上,约合煤炭运输量480万吨,平均每小时就有3500余辆运煤车辆通过。
加上经济下行、银根缩紧的影响,诸多新项目开工情况并不理想,这使得鄂尔多斯一煤独大的局面一时难以发生太大的改变。根据2013年初鄂尔多斯市政府提出的转型新思路,其核心计划是通过进一步提升煤炭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重点打造煤转电、煤化工、煤电铝三条产业链。